昨天(8月16日),“苏超”第九轮南京对盐城的比赛开始前,南京奥体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十多台由南京本土科技企业研发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它们正在为比赛保障进行调试工作,将在赛事中承担起巡检、导览、清洁、保供等多项服务保障任务,用智能科技为“苏超”赛场增光添彩。
当机器人技术遇见热门文旅IP形象,南京红山动物园的网红白面僧面猴——杜杜,如今也将化身智能机器人,登陆“苏超”赛场。这款由南大电子和红山动物园联合开发的智慧服务机器人,不仅外形憨态可掬,功能更是十分强大。

南大电子智慧服务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狄敏介绍,“杜杜”机器人耗时半个月时间打造,它不仅能回答观众们的问题,更能通过摄像头、麦克风等部件实现“看听结合”,为观众推荐最佳观赛路线、“苏超”纪念品等。
“实际上这两个‘杜杜’是专门定制的,我觉得有这个好的形象,就能更好地做好这种现场服务。我们的机器人本体,它依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视觉等技术,让它能够像人一样,和我们进行自然交互。”狄敏说。

在赛场安全巡检、电力保障等领域,也出现了智能机器人的身影。在奥体中心中心变电站,全球首个获得IIC T6级防爆认证的工业危险环境下可作业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正在进行调试部署。记者看到,这款设备上半身是可升高腰部结构和灵活的机械臂,下半身则是四轮八驱的轮式结构,可供它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实现高效工作。
南京天创机器人产品创新部负责人诸德伟介绍,“天魁1号”的双臂可以达到25千克的负载,人能做的工作,它基本上都可以进行承担: “我们的机器人有相应的一些成熟算法,在电力巡检等领域,在巡检的精确度以及问题发现的及时性上,相比人工都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激情澎湃的“苏超”赛场上,机器人们还将承担货物转运、场地清洁等服务工作。如霞智科技带来了一款中型洗地机器人——Skywalker 50,主要承担通道地面保洁工作。记者看到,它遇到障碍物可以自动绕行,完成区域清洁后,它自主驶向工作站,开始自动充电、加水排污。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产品虽然是首次亮相“苏超”赛场,但在欧洲、美洲等国际市场上销量不错。它最大优势是较高的智能化程度,以及可以实现全天候运行,广泛应用于工业场景、仓储、交通枢纽、医院、商超等多种场景。

智能机器人扎堆亮相“苏超”赛场的背后,是近年来南京积极抢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战略机遇,推广新场景、新应用的美好愿景。未来,南京还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和集成应用高地。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秋雨 索浩阳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