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该县在南部区域规划建设“百里粮油走廊”,涵盖5个镇30个村,目前已初具雏形。作为“百里粮油走廊”高产示范基地之一,王村镇集体村实施“五良融合+种养结合+粮经复合”模式,成功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增收目标。
“粮食增产”夯基础
实现高标准农田建成率100%。以业主需求为导向,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前期,充分征求意向业主意见和建议。全村共整治高标准田(地)块1000余亩,建成后全面满足业主需求,规模化流转率达100%。
实现良种覆盖率100%。以增产增收为目标,坚持在单产提升的基础上开展水稻品种品比试验,系统比较22个省、市获奖优质水稻品种,评估其在井研县特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的综合表现,示范片实现“品香优秱珍”“荃优607”等良种全覆盖。
实现种粮机械化率100%。以强化农机研发推广应用为目标,加强与四川省万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本土农机企业的合作,将永磁电机应用于现有农机制造,自主研发的小型捡石机在集体村开展中试,应急烘干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推广建设3个农事服务中心区域站(点),并全覆盖配备无人机、旋耕机等设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实现生产监测率100%。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建立“政府+N”监测机制,整合业主、专家团队等数据资源,配套建设水稻监测实验室、粮油农情监测站、虫情监测站等,推广应用井研智农App、水稻“三定”栽培等新技术,实现节水节肥、数据线上管理、智能化分析,确保田间管理高效。
“立体农业”谋发展
绘好一张图。组织镇村干部、种粮能手组成“田块诊断团”,对全村地块开展坡度、墒情、光照“三维体检”,绘制数字田块地图。立足村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以及村民发展意愿,统筹规划“一共生三轮作”的稻虾共生,稻药、稻蔬、稻菌轮作四大立体农业模式,确保“一地一模式、一田多收益”。
使好一股劲。构建“全链条”管理矩阵,建立“镇村干部+业主+技术专家”产业发展指挥部,下设技术指导、设施建设、田块协调3个专班以及4个片区“田管家”工作站,实行“日收集、周解决、月评估”动态管理,开展120次“点单式”巡回指导,全力解决稻药接茬、菌田管护、用水保障等难题,齐心协力助力产业发展。
算好一笔账。坚持“效益多元”而非“单一最优”,聚焦解决低产田撂荒问题,实施稻虾共生保障粮食安全;聚焦土壤地力提升,实施稻药轮作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聚焦缓解业主资金周转压力,实施稻蔬轮作实现“短平快”收益;聚焦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实施稻菌轮作实现种粮化肥减量40%。
蹚出一条路。编制推广“水稻+”技术指导手册,建立规范种养技术等56项标准,配套制作“一模式一视频”可视化教程,推动在全县建立13个核心示范点。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旅融合等产业,走出一条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发展之路。
“四勤”方法成亮点
勤动腿,诚心引人才。主动赴邛崃市、巴中市等地进行靶向对接,以政策给足,不阻工、不拖延的“一给两不”承诺书打消业主顾虑。发布“英才征集令”,建立112人乡贤人才库。组建由村民代表、镇村干部、专家团队等组成的评委会,建立“优中选优”评比机制,举办“招商英雄会”“王村能人擂台赛”,实施“头部招引+头雁孵化”工程,成功引进乐山市奇能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井研县五农幸福之家粮油种植家庭农场等5家企业以及32名技术能人,已累计培育28名“土专家”。
勤动手,用心做服务。建立“镇村联动+业主共享+网格代办”多元服务体系,成立镇村联合服务专班,实行1小时首接响应、1天现场处置、3天问题办结的“113”制度,累计解决89个用工短缺、土地协调等问题;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举办12次资源对接会,促成47项设备共享、技术互换等合作;划分14个服务网格,配备“政策代办员”“技术辅导员”,主动上门提供40余次土地流转合同代拟、商标注册代办等服务。勤动嘴,尽心争政策。建立“政策需求精准画像”机制,强化各项涉农政策宣传,主动收集业主痛点、难点22条,编制“上级政策+业主需求”两张清单,有针对性地争取产业发展补贴、各项涉农补贴等600余万元,撬动业主投入1800万元。聚焦设施农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支持业主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就近盘活8处村内闲置资产,建成8个羊肚菌培育中心、蛋鸡育苗中心等特色产业基地。
勤动脑,虚心求合作。打通“院企直达”通道,促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小院”,专家技术团队驻点攻关,试验种植“Q优12号”水稻,主要用于加工米粉等产品,进一步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聚焦开拓业主销路,主动与粮食生产企业、大型生鲜超市等开展合作洽谈,推动签订直供协议,产品直销深圳等地。
取得成效展新图
业主增效益。当前,业主规模化流转土地1600亩,集成无人机飞播、变量施肥等技术降本提效,亩均节约成本400元、收益提升15%。提供农机托管服务每年2万余亩次,打造形成“王村农事”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实现“基地+服务”双向创收。
农户增收入。农户流转耕地获得稳定保底租金,开办农家乐、民宿创造额外收入,自留地建花园、菜地改善居家风貌,叠加园区务工薪金与产业分红,户均增收3000元,年创收最高达8万元,形成“租金+N”立体增收模式,真正端牢“致富饭碗”。
集体增实惠。整合资源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通过“保底分红+利润共享”模式运营集体超市,与业主投资兴建110亩小龙虾繁殖基地,打造“稻香虾美”等区域品牌,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直播间,去年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同比增长20%,带动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治理增效能。推行“共治积分制”群众自治模式,设立“环境整治、设施管护、矛盾调解”等6类积分项目;企业从收益中提取5%设立“村企共治基金”,用于捐建路灯、文化广场等;村集体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建设文化广场、村民说事堂,并制定产业共治公约措施规范经营,着力构建“三方共治、循环共生”治理新格局。
(王继发 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