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锁钥南滇 咽喉西蜀!历史城镇名“昭通”的由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2:36:00    
    《云南日报》(7月5日第7版)
    历史城镇名“昭通”的由来——
    锁钥南滇 咽喉西蜀
    “昭通”之名源于清雍正九年(1731)改土归流时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雍正帝赐名,奏章言:“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取“昭明宣通”之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因古城区域为明清以来昭通地区政治、文化及商贸核心区域,故名。
    昭通古城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是滇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城之一,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历史上通过“五尺道”与四川和云南相连,成为中央王朝开发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作为云南汉文化发源地之一,昭通古城以独特的“龟城”形制、明清街巷格局和深厚的朱提(ShūShí)文化底蕴、会馆文化闻名,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和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城市发展史,先后经历了朱提、天梯土城、昭通古城三个阶段。
    朱提。《水经注·若水》记:“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是以氏焉’”,今鲁甸县所辖沿牛栏江右岸地区即为汉称“朱提山”的主脉。《华阳国志校补图志·南中志》记:“朱提郡,本键(犍)为南部,孝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属县四……”其范围大体上相当于今昭通地区包括邻近的东川、会泽、宣威及黔西北的威宁、毕节、水城等地。从秦朝起,中央王朝开始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秦在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顺青衣江南下,将“石牛道”延伸到了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史称“青衣道”。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由僰道县顺江开山凿岩,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遣常頞继续向前修筑延伸这条道路,经朱提至建宁(今曲靖),全长二千余里,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朱提成了秦郡县联系西南夷地区的枢纽。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在这一地区设置犍为郡。接着又征发巴蜀士卒,修筑从僰道县(今宜宾)至牂牁江的道路,史书上称其为“南夷道”。成都经过朱提到滇池的一段称“朱提道”,从滇池经过叶榆、永昌到身毒的一段称“永昌道”,今天总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而朱提之所以成为交通线上的枢纽,除却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于“山出银”(《汉书·地理志》),《汉书·食货志》亦载:“朱提,县名,属犍为,出善银。”善为好,《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南中志》记为“山出好银”,因此,至迟在西汉朱提地区就进行了银的开采和冶炼。由于银的成色极好,作价比其他地方所产银更高,在很长时间里,“朱提”成为白银的别称。在东汉、三国、西晋的两百多年中,朱提由于社会的安定,农业、矿冶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兴旺,因而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地方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自蜀汉起,由于多种原因,朱提银的开采渐成萎缩之势,因银而兴,也因银矿枯竭而消的朱提故城遗址,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太平街道永乐社区诸葛营村,紧邻昭通机场,也被称为诸葛营城址或桃源遗址。201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勘探确认其为汉晋时期的朱提县(郡)治所。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官亭 本版图片均为昭通市民政局供图

    天梯土城。为乌蒙府旧所,明嘉靖年间置乌蒙军民府,并建土城于天梯(又写作“天砥”,今旧圃镇土城村)。清朝初年,滇东北地区分布三大土司政权,基本控制了这一地方。东川、巧家、会泽一带,属东川土府禄氏管辖;昭阳、鲁甸、大关一带,属乌蒙土府禄氏管辖;镇雄、威信、彝良一带,属镇雄(芒部)土府管辖。雍正二年(1724),雍正帝下诏西南官员,各地土司不知法纪、鱼肉苛虐土民,令各土司爱恤土民。如果不改土司参革,从重究理,切勿姑息。《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九土司》记,雍正四年(1726)春,云南巡抚兼总督事鄂尔泰向朝廷上《改土归流疏》提出,“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治夷必先改土归流”的主张,“而苗疆多与临省犬牙相错,又必归并事权,始可一劳永逸。即如东川、乌蒙、镇雄,皆四川土府……去冬,乌蒙土府攻掠东川,滇兵击退,而川省令箭方至。乌蒙至滇省城亦仅六百余里……若东川、乌蒙、镇雄改隶云南,俾臣得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永靖边氛”。此议得雍正肯定。雍正四年(1726)夏,先革滇省东川土目职,令总兵刘起元进屯东川,继在乌蒙地区施行。之后由于在任流官贪虐暴残,禄氏内部索权,乌蒙之地生乱,平乱大军压境,土城毁于一旦。《民国昭通县志稿》中,其卷一有云:清雍正八年十二月“遂废天梯土城,另建今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易乌蒙为昭通”。其古迹篇中又记:“土城,距县城(二木那,即今天昭通古城)西七里(今昭通市西郊土城乡土城村),名天梯梁子,其城阔大,墙垣宽厚,未知建之何时,初改土时仍设官于此。后废,遂成邱墟。今门洞犹存。”
    昭通古城。清雍正九年(1731),鄂尔泰与云南巡抚张允随奏准,以昭通知府徐德裕总理,广南知府陈克复协办,相度地形,“于龙山之阳二木那始修新城。”四门城楼,由鄂尔泰题名,鄂尔泰在《昭通四门记》中说四门题名的基本原则是“按四境所达”,东至镇雄,故名其门“抚镇”;西至东川,西北至于四川,故名“济川”;南至于威宁,故名“敉宁”;北至于马湖,故名“趣马”。彼时,古城街道、附城四乡桥梁、通省及省外大道均与城垣同时开工,先后竣工。城区有大升街、丰乐街、源泉街、日升街、宁尔街、怀远街、金汤街、集贤街、福禄街等街巷36条,纵横交错、闾里井然。附城四乡大道建桥有太平桥、迎凤桥、乐善桥、容津桥、凤凰桥等23座,耕夫农妇、引车卖浆者流再无沟河徒涉之累。昭通古城“地当孔道,商旅辐辏,皆悦而藏于市”,各省商旅所建天后官、禹王宫、川主庙、陕西庙、南华宫、江西会馆等,以及官方岁时、祭祀的坛观、寺庙、坊表,遍及城区及附城一带。至于衙署,当然也应与城池同步建设。“国家设立长官,所以循职守而理民事也。但有一官,必有一官之署……昭之为地,文则有府,统乎五属;武则有镇,辖乎六营。”雍正十年,昭通府城建成,设附廓县恩安县。

    云兴街抚镇门

    昭通古城以独特的“龟城”形制为核心,其建筑规划融合军事防御、商贸功能与汉彝文化特色,是滇东北地区清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古城布局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现存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被誉为“活着的古城”。古城初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龟城”为设计理念,城墙呈椭圆形,象征“神龟镇守”,寓意长治久安。原设四座主城门:东抚镇门,控扼川滇通道,彰显镇抚边疆之志。城墙虽于1951年拆除,但南北顺城街、建设街等仍沿旧城基而建,城壕遗址依稀可辨。古城街巷以四条主街为骨架,构成不规则十字形交通网络:崇安街(现陡街),南北走向,原为商贸主干道,两侧骑楼式建筑保存完整,曾是马帮商旅云集之地。云兴街,东西延伸,串联官署与民居,清代多设书院、会馆。中和街(北正街)与启文街,连接文化设施与居民区,体现“文教兴城”理念。古城中心为昭通镇署旧址(辕门口),地势最高,形似龟背,由此向外辐射,形成“中心高、四周低”的独特地形,既利于排水防洪,又强化行政中心的核心地位。
    清初,由于连年用兵,财政虚耗,银、铜及其矿税收入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源。而云南是银、铜的主要产地,《天工开物》记:“凡银中国所生,合浙江等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惟滇中可永行也”。为筹集军饷,充实财政,清政府在云南实行听民开矿,官收其税的政策,并制定奖励办法,使云南的矿业迅速发展起来。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朱提银开采盛况空前,达到鼎盛时期,各省商民群集乐马厂(即汉以来朱提山银矿地),人员达10万余,产银50万两,铜3 600斤。产量在全国八大银矿中位居第二。《皇朝经世文编》记载,云南总督岑毓英奏云南矿业疏中说“……大厂动辄十数万人,小厂亦不下数万。非独本省穷民,凡川湖两粤力作工苦之人,皆来此以求生活”。像乐马厂这样的大矿、富矿,工贾群进、万商云集的情况可想而知。同时昭通又是滇铜京运的重要一站,清朝雍正年间,各地来昭通采矿业、做生意的商贾云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因此,在昭通古城内先后建成了成都会馆、西安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十五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民间也有将其称为庙的。按当时会馆建设的形制,每个会馆都建有戏台,且进会馆大门处都有坊,陕西会馆叫忠义坊,黑神庙叫忠烈坊,江西会馆叫真君坊,湖广会馆叫楚圣坊,财神庙叫滇南公所坊。昭通古城的会馆来自全国各地,成为“记载”清代昭通商业发展史的最好教科书。
    昭通古城以“龟城”为形,以朱提文化为魂,在千年历史长河中镌刻出汉彝交融的独特印记。从清代城垣的巍峨到陡街商贾的繁华,从鄂尔泰的治边宏图到龙云的近代风云,昭通以地名承载文明,以文化赋能发展,成为滇东北大地上的一座“活态历史博物馆”。这座古城,既是边疆治理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共生的典范,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今日推荐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省地名档案馆供稿

    终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昭通”官方微信公众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