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知名博主约瑟夫·詹姆斯·罗根(Joe Rogan)在他的播客节目中谈及中国电动汽车时,认可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约瑟夫·詹姆斯·罗根:
中国的电动汽车真的太厉害了,它们真的很先进。它们的悬挂系统甚至比德国豪华品牌的悬挂系统还要先进。
比如他们做了一个演示,让一辆中国电动汽车开过障碍道路,同时也让宝马和奔驰汽车进行同样的测试。宝马车通过的时候非常颠簸,而中国电动汽车整个测试过程都贴着地面平稳行驶,颠簸几乎被悬挂系统完全吸收了。
中国电动汽车的表现好太多了。
毫不掩饰对中国电动汽车艳羡之情的,不只是美国网红,甚至还有同业竞争对手。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 (Jim Farley)近日在美国智库阿斯彭研究所举办的活动上也做出类似的感叹。
吉姆•法利:
让我感到自愧不如的是,现在全世界大约70%的电动汽车是“中国制造”,他们的技术远远领先。
上车的时候你不需要配对手机,你的数字设备会自动和车机系统连接。车内有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对话,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内嵌在车里,你可以在车里买电影票。车机系统有面部识别功能,所以它知道谁坐在了哪个座位上,也知道这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媒体内容。
除此之外,中国车企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把控也优于西方企业。
这并不是全部,吉姆•法利还在访谈中直言,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美国需要向中国学习核心技术。
吉姆•法利:
我们对比亚迪做了许多功课,它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领先者,从中我们有很多发现。
举例来说,美国的电动汽车很少用磷酸铁锂电池,它们比我们常用的(三元锂电池)成本低30%,同时拥有约两倍的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储量不容易衰减。此外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低,但火灾风险也低。中国车企在实践中主攻磷酸铁锂电池,而西方则主攻三元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起火风险更高、成本更高,但能量密度高。
福特下一步计划在经济型车型上转向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但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中国手里。很多人没意识到,中国拥有一些美国需要的知识产权。
白话拆解
约瑟夫·詹姆斯·罗根和吉姆·法利的评论,触及了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长期以来,机械制造、性能调校、驾驶体验、成本控制、能源经济性等等指标,决定了汽车作为消费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在全球能源转型这个“风口”到来之时,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成长,依托的是国家的政策支持、行业的技术攻关、完整的产供链布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所谓“性价比”,指的是同样的价格选择更高的配置,或同样的配置选择更低的价格,这是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下消费者的自主、理性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正在以典型的“中国效率”推动产业生态的“跨界融合”。
智驾系统快速迭代提升驾驶感受,移动互联技术让汽车成为智能终端的重要节点。未来,电动汽车将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将成为移动的生活与办公空间、智慧交通的组成部分、数据交互和能源供应重要节点等等。而在这些新领域,中国已经不是产业实践的“追赶者”而是“领跑者”。
正如吉姆·法利在阿斯彭的访谈当中提到的,福特每年都会购买最新款的中国电动汽车,运回美国进行极限测试,并且进行极端细致的拆卸研究。如果中国汽车仅仅是靠补贴实现大卖的“廉价次品”,福特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