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文章推荐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鼎立丨世界秩序的诞生与抉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8:54:00    

    ❏ 红星新闻评论部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在旧金山举行。

    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代表团专门从唐人街订购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笔、墨、砚等文具,顾维钧、董必武等8名中国代表在宪章上庄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至此,汉字被留在了《联合国宪章》签署区的第一行。

    而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而非归还中国。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几十年间,中国由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国,成为联合国发起者之一的大国;从不知何处落笔,到为人类写下承诺。其间的每一步,都血泪斑斑、可歌可泣。

    中国人民用14年的浴血抗战,通过和世界人民的并肩作战,促成了人类对和平的集体觉醒:人类文明必须告别欺凌与宰割,学会平等、走向和平,并倾尽全力守护这个由万千牺牲所换来的宝贵共识。

    ↑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图据新华社

    噬血的东方战场

    当代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曾经如此评价:“在法国,我们把它称作1939-1945年战争。但它是一场世界战争,不仅是一场欧洲战争,它并不是从欧洲开始的。”他说,“战争开始于这里,在亚洲”。

    从“九一八”事变算起,中国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甫一发生,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地冲向强于自己的敌人。

    14年抗战,中国军民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战士在机枪扫射中成片倒下,百姓在飞机轰炸中夺命出逃。中国人民拿起了一切可以找到的武器,打完子弹拼杀刺刀,武器耗光血肉相搏,正面不敌绕道敌后。会战、游击、潜伏,几乎用到了一切战法,穷尽了所有力量。

    每一寸拉锯的国土,都被血泪浸染。

    统计数字沉重得令人窒息: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则有5000亿美元。无数生命陨落,家国山河破碎,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故事——是扛起步枪转身即诀别的战士,是守着残窗破棂盼归的母亲,是爬在废墟中哭喊爹娘的孩子,是背起全部家当却再也没回到故土的黎民百姓。

    牺牲如此之大,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令人心碎、令人无言,更令人肃然起敬。

    14年黑云压顶,中国人民没有屈服。直到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头条登出了五个超大号的宋体字和一个感叹号——“日本投降矣!”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胜利了。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图据新华每日电讯

    这场战争换来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更深刻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与走向。中国以一己之力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主要兵力,为同盟国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和空间。可以说,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战场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支点,更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因素。

    中国以鲜血和牺牲,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任列强宰割,而是有能力、有意志为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新兴力量。也正因为中国经历过苦难与抗争,更理解弱国的不公处境、和平的弥足珍贵,更懂得只有在平等相待、互尊互信的国际秩序下,才可能避免强权再临、悲剧重演。

    中国抗战不仅在战略上作出巨大贡献,更以牺牲与担当为战后秩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道义支撑,成为这一全球新秩序得以建立与延续的重要基石。

    当“独立”注入世界格局

    《联合国宪章》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铭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帝国瓦解了,原有殖民地如何处理,联合国打算采取托管制。英、美草案中写道,托管地最后的前途是逐渐走向自治。中国代表认为自治不够,一定要写清独立。为此,中国代表团和英、美等国代表团发生了激烈争议。

    在毫不让步的坚持下,最终,中国代表团提出的“独立”字样被写入《联合国宪章》有关国际托管制度的章节中。仗义执言的中国,为中小国家赢得了未来的自主权。这也是为什么在《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长达15分钟的签字过程中,场上爆发出了最长久、最热烈的掌声。

    这一看似微小的文字之争,实则折射出战后世界秩序究竟是延续旧帝国逻辑,还是迈向平等共商新逻辑的关键分野。

    二战胜利后,世界不是自然而然地走向和平,相反,战争留下的权力真空、国家冲突与殖民矛盾随时可能将人类再次推入火坑。

    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国际社会开始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安全机制——通过制度而非武力来维护和平,通过共治而非强权来处理国家间关系。《联合国宪章》开创了一种超越传统强权平衡、以规则与多边制度维护和平的新型国际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完成了历史性的身份转换,从一个旧殖民体系下的弱国、受害国,转变为新国际秩序的共建者、参与者,并以自身的惨痛经验和历史智慧,推动新秩序遵循平等、反侵略、反殖民的道义底线。

    在这个意义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并非某些强国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而是一次全人类对和平意识的历史性觉醒。正是那些在战火中坚守正义的人、在谈判桌前捍卫公平的人、在废墟中渴望尊严的人,共同汇成了“宏观之人”,汇聚成了推动时代转向的巨大力道

    联合国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新的制度安排,更是人类文明集体作出的庄严选择:告别战争,拥抱和平;拒绝欺凌,学会共处。

    这,才是战后新秩序真正的灵魂所在。

    如何捍卫世界秩序?

    2025年6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大会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80周年的非正式全体会议上讲话。他的话语不乏沉重:今天,宪章宗旨和原则遭侵犯的程度前所未见,对宪章“合则用,不合则弃”越来越普遍。宪章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对待宪章不能像对待餐馆菜单一样随意取舍。

    这番话,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忧虑,也是对全世界发出的严肃拷问:在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抬头的现实面前,宪章所代表的战后秩序还能否被坚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历史沉淀的时刻,那些曾被视为共识的价值——尊重主权、反对侵略、倡导合作、维护和平——在当今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霸权逻辑回潮,单边主义抬头,历史修正主义登场,都让人类社会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是坚守80年前以和平取代战争的文明抉择,铭记真实的历史教训,还是任由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重回世界舞台,篡改血泪铸就的历史记忆?这已不仅是一场制度危机,更是一场价值与文明的抉择。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以坚定的姿态回答这个时代之问:要做和平秩序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要做国际规则的捍卫者,而不是操弄者;要做多边合作的推动者,而不是挑衅者;要做历史书写的坚守者,而不是篡改记忆的歪曲者

    中国以实际行动昭示,世界秩序的未来应当也必须立于合作而非对抗之上——这是以惨痛血泪换来的历史教训,不容抹去。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80年过去,《联合国宪章》序言中的这句庄严宣示仍回响在世界的天穹之下。它不只是历史的注脚,更是今天依旧醒目的座右铭。

    编辑 汪垠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