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唐代诗人有哪些(唐朝十大诗人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9 09:04:57    


    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有人少年成名,之后更是一路高歌,终成就千古之名。

    有人大器晚成,最终也是不朽诗篇流传千古。

    也有人成名虽早,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今整理唐朝十大诗人代表作与成名作,往往能够得出诗人一生的遭遇与辉煌。

    当然,虽皆为大唐,时代毕竟多有不同,诗篇的印迹也就各有不同。

    也许,从成名作和代表作中,我们能看到诗人一生的印迹……

    一、“诗圣”杜甫

    杜甫的诗,写的是大唐的历史,大唐的沉郁和知难而后勇的期待。

    1.1 成名作《望岳》

    杜甫成名在身后,他的诗作广泛流程更是在宋朝,而其“诗圣”之名更是在明朝才开始叫响。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早期的作品其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家境条件优越,一直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登上泰山之后,心有所感,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图1 望岳

    1.2 代表作《登高》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五十六岁高龄的杜甫经历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十年“安史之乱”后,生平好友纷纷离世而去,而自己也终将大志难成。

    这一年深秋重阳节,多灾多难的杜甫拖着病体登上高处,遥望眼前的崇山大江,关山锁钥,黑山碧水,满目萧杀。此情此景,忍不住挥笔写下千古绝唱,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用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的一句话概括:“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不仅是杜集七律第一,更可谓是古今七律第一,正所谓“千家注杜”绝非虚名。

    二、“诗仙”李白

    李白的诗,写的是大唐的精神,大唐的情绪和勇往直前的信仰。

    2.1 成名作《蜀道难》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入长安求见唐玄宗,见贺知章时,拿出了这篇《蜀道难》(学者们对《蜀道难》创作时间多有不同声音)。

    就连见多识广的贺知章在长安看到《蜀道难》之后,直惊呼“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觉得眼前的这位夸夸其谈酒杯不停的,书生打扮,道士风采的酒鬼是太白金星临凡?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图2 剑门蜀道

    2.2 代表作《将进酒》

    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已经八年,他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太白一生名篇无数,但还是自由浪漫的乐府古诗是他的最大特色,能充分发挥其雄奇的想象力和永远自信的大唐精神。

    三、“诗佛”王维

    王维的诗,写的是大唐的寄托,大唐的意境和沉重后的空灵。

    3.1 成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天赋异禀,少年成名,千百年来与他相提并论的只有苏轼一人耳。

    他十五岁京城应试,写下震惊京师的《少年行》四首,其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是千古佳句;

    十六岁写下名动天下的《洛阳女儿行》,其中“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是千古绝唱;

    十七岁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千百年来重阳节诗词第一,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千古绝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1 成名作《终南别业》

    公元760年(上元元年),那个时期的王维虽然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但是已经完全是“释而遁”的状态。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个时期的王维,已经度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不论是年龄,还是人生经历,晚年的他正是从绚丽到平淡的时刻。

    所以,这首诗里的“空”,是诗人的平淡生活,当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平淡。而是诗人历经沧桑,历经繁华之后的平淡。

    四、“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写的是大唐的沧桑,大唐的气象和美刺后的闲逸。

    4.1 成名作《长恨歌》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三十五岁的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

    十二月,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白居易执笔而成千古名篇《长恨歌》,从此,三十五岁的白居易名扬天下。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2 代表作《琵琶行》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曾令唐宪宗很不愉快。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朝中权贵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歌妓,创作了千古名篇叙事长诗《琵琶行》。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篇《琵琶行》,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唤起了千古以来无数人的共鸣。

    图3 琵琶行

    五、“獭祭鱼”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写的是大唐的奇绝,大唐的感情和无题后的迷乱。

    5.1 成名作《无题二首‧其一》

    公元839年(开成四年),仕途不顺的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在一次贵族后唐宴席上,李商隐“因窥见后房姬妾而作”,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心上人,作《无题二首》。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当然,极大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单相思。

    昨夜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在温馨旖旎的宴席中,诗人邂逅了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

    爱情的邂逅与空间的间隔,身世的浮沉结合起来,让本诗自有朦胧缥缈的无题之美。

    5.2 代表作《锦瑟》

    一生困在“牛李党争”的李商隐,到了晚年期间,李商隐更是凄凉。这段时间,他写出了最难索解的作品。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诗人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六、“杜紫薇”杜牧

    杜牧的诗,写的是大唐的深沉,大唐的悲慨和旖旎后的英姿勃发。

    6.1 成名作《江南春》

    杜牧年少成名,真正的成名作是《阿房宫赋》,诗的成名作是《江南春》。

    公元833年(大和七年),杜牧被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居住在扬州。在扬州见牛僧孺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江南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早春图,春光无限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诗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所以,本诗的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同时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

    6.2 代表作《秋夕》

    杜牧的代表作很多,《清明》、《赤壁》、《泊秦淮》、《题乌江亭》、《山行》、《过华清宫绝句》、《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无不是朗朗上口,流传千古。

    但是,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杜牧诗的还是《秋夕》。

    晚唐,某一个秋高气爽,夜凉如水的七夕夜晚,杜牧心中有感,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梅圣俞在《六一诗话》中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首诗传颂千古的就是言外之意。

    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段,仿佛电影一个定格一样,却道出了深宫中,那些宫女们,那些也是花季,或者早过了花季的女孩子们,最凄凉,最孤苦,却又最难以言说的心境。

    同样的花季少女,同样的百年光阴,同样的七夕节,不同样的凄凉人生。

    七、“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写的是大唐的豪情,大唐的气度和不屈后的森然。

    7.1 成名作《竹枝词二首‧其一》

    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妙趣横生的谐音诗。写出了当地少女懵懂美好的爱情,微妙复杂,含蓄谐音,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7.2 代表作《秋词‧其一》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一起加入王叔文集团,开始改革弊治,史称“永贞革新”,并很快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唐宪宗即位,王叔文等改革集团都被予以沉重打击,核心人物都被纷纷贬谪或赐死,史称“二王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司马,马上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在朗州期间,刘禹锡政途受到严重打击,虽然感觉前途渺茫,但他生性开朗,还是一如既往的豪情和奋发。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被贬谪的十年中,那一段就是诗人人生的寒秋。但是,在这样的寒秋中,诗人更能看清一切,而他自己也终将像白鹤那样,高飞云霄,展翅与碧霄之上。

    这就是诗人非同凡响的秋日之歌,是诗人气势雄浑的博大胸襟。

    八、“诗星”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写的是大唐的闲逸,大唐的风流和色相俱空后的逸兴。

    8.1 成名作《春晓》

    公元711年(景元二年),二十三岁的孟浩然与朋友张子容隐居鹿门山(今湖北省襄阳市),这一年早春的一天早上,诗人一觉醒来看到无限的春光,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春晓》。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本诗全篇二十个字,曲径通幽,回转波折,诗人睡醒的一瞬间,就让人联想到整个春天无限的春光,无限的想象空间。

    8.2 代表作《过故人庄》

    这首诗同样是孟浩然早年间隐居鹿门山之时所作。

    因为孟浩然后期的诗作,《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岁暮归南山》、《晚泊浔阳望庐山》等已经是求仕不得,多有哀怨之情。所以笔者选《过故人庄》一诗作为代表作。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为唐朝山水田园的代表诗人,本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九、“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写的是大唐的风骨,大唐的气象和边塞归来的悲壮。

    9.1 成名作《从军行七首‧其四》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创做了大量的边塞诗,如《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2 代表作《出塞二首‧其一》

    同样是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之见,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远赴边塞战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

    其中,最被称道的就是以下《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尽了从秦以来到唐边塞的纷乱战乱和离人之苦。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道:“此诗可入神品。“

    此诗悲壮浑成,婉而多讽,明代诗人李攀龙也称赞这首诗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十、“诗鬼”李贺

    李贺的诗,写的是大唐的奇诡,大唐的感伤和托古喻今后的鬼仙之辞。

    10.1 成名作《雁门太守行》

    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战斗场景,色彩斑斓,画面奇诡,深入的体现出了“诗鬼”的文风。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2 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李贺任职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听李凭弹奏箜篌,写下这篇千古名篇《李凭箜篌引》。

    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