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以数智之力,托举万家之需——记全国劳模、上海南区电信局生态经理吴文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6:54:00    

    在极寒高原,他顶着风雪完成“智云供水”系统的联调与部署;在老旧小区,他蹲在井盖旁测试信号延迟;在企业机房,他与团队反复演算系统参数;在数据后台,他凌晨盯着大屏检查运行波动……这些场景交错在吴文巍的工作轨迹里,成为他十多年一线奔忙的日常。全国劳模、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南区电信局生态经理吴文巍,是一名始终冲在现场的电信工程师。他用行动证明,技术不仅存在于架构图和实验室,也藏在每一个被准确识别、被反复打磨、被坚持解决的问题中。

    十年研发只为“不冻住的自来水”

    今年春节前夕,一则新闻引起了行业关注:为应对西藏定日县地震后的供水危机,中国电信“智云供水”系统紧急驰援高原震区,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极寒环境中完成现场部署,保障数数千名安置点居民和抢险救灾队员在除夕之夜前用上稳定干净的自来水。

    临危受命带队进藏的正是吴文巍。他从上海的零米海拔直抵四千多米的震区腹地,顾不上严重的高原反应,迅速投入勘察地形、调配设备、优化系统参数的工作。这不是一次常规项目实施,更像是一场临场考试。用吴文巍的话说,“现场逼着我们快速验证之前所有设计设想是否站得住脚”。在除夕前夜,系统顺利通水,后台数据显示水压平稳、出水流畅,现场居民终于拧开了水龙头,水流顺畅如常。这一刻,不仅是一次突发事件的技术应对,也标志着“智云供水”系统通过了最严苛场景下的现实检验。

    2016年,吴文巍在对口援藏工作中首次接触到“高原冬季供水”这一世界性难题——末端供水管网常年封冻,管道铺了却用不了,靠水车送水、凿冰化雪或全天放水漫灌、成了居民生活的常态。他被深深触动,“供水不仅是民生保障,更是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深度参与的问题。”此后,他开始围绕高寒、断网、冻土等用水等场景进行探索,联合不同专业团队研发系统框架。天道酬勤,一套真正适应高原极寒环境、支持远程控制和数据反馈的供水系统雏形成型。

    如今,十年过去,从藏南的农牧点到高原哨所,从试点试水到紧急驰援,“智云供水”终于在一线跑通。而对吴文巍来说,它远不是一个完结的产品,而是他作为一名电信工程师,对技术如何真正为民所用的回答方式之一。

    从用户出发把技术做“实”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工程师做系统,往往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写代码,但吴文巍的工作场景却不止于此。他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事业单位、园区、社区等一线,或者在企业客户的会议室与实际使用者当面对话。他说,真正能跑起来、用得住的系统,是靠“现场摸爬滚打出来”的。

    早些年,他曾劳模助企行到一家为老助餐企业。彼时,这家企业运营模式传统,全部依赖电话接单和人工调度。吴文巍观察发现,电话常常打不通、信息经常出错,食材浪费和人员成本居高不下,长者们满意度不高。他说服负责人,一套基于用户需求的数据系统,配合智能软硬件,能显著提升效率。于是吴文巍带着自己的电脑和数据库模型,在供餐点角落里一边试用、一边调试,最终搭建起一套可视化点餐与配送系统。几年后,这家企业从一个街镇走向全市多区,日均订单翻倍。负责人回头找他致谢,他笑着说:“信息技术赋能,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类似的故事,在吴文巍的工作履历中不胜枚举。他并不“等项目”,而是靠着“看得到问题、找得到办法”,一点点把需求拆成模块,再逐步拼成系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能复制的才叫产品,能落地的才叫技术。”

    这背后,其实藏着他一套独有的研发路径:不从功能出发,而从使用场景出发;不是先问“技术能不能做”,而是先问“别人到底怎么用”。他将其称为“使用者思维”——不是工程师告诉用户怎么操作,而是系统必须贴合用户的实际行为。

    从一个人干到带着人做

    “我今天所能取得的成绩,是一套体制机制成全了我。”谈起劳模创新工作室,吴文巍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块土壤,让他的探索可以向下扎根,向上成林。

    2011年,上海市总工会启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吴文巍是首批入选者之一。工作室的设立,将岗位创新所需要的制度、场地、资源等要素全部配齐,第一次让他拥有了“把一个好点子坚持做下去”的可能。

    吴文巍将自己的工作室定位为“前沿探索场”,既是实验室,也是孵化器和产品线,是“把问题拉出来、在现场把方案做成”的地方。他总结这套路径为:“0到1做试验,1到10试复制,10到100交企业。”这些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系统平台的设计与部署,包括智云供水、智云医生等。

    他带领的团队也从“懵懵懂懂”变成了“独挡一面”。在工作室里,年轻工程师被鼓励跑现场、提需求、写问题备忘录。每一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考虑可复制性和适配性,而不是仅服务某一个场景。像工作室成员完成的智能助老家庭护理院、智慧水产养殖等这样的成果,已经能独立完成从验证到落地的全过程。先后培养了一百多位技能人才,其中十几位已经成长为劳模工匠和技术骨干。

    对吴文巍来说,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是一个铭牌,而是一套系统能力的孵化器。他说:“真正有价值的技术,需要具备人文关怀和实际效果。”

    把解决问题的人聚在一起

    2025年是中国工运百年。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放眼未来,吴文巍有一件很想做的事——有没有可能,把像他这样在一线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工巧匠聚在一起?共研问题,推动跨行业、跨学科的高水平技术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有时候,一场小范围的技术交流,就能让两个原本各干各的团队打通壁垒,形成全新的技术路线,更多自立自强的中国方案可能就会在其中孕育。”

    吴文巍设想一个由劳模牵头、以一线需求为导向的论坛,让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被链接起来——分享经验,交换创意,打通各自的“孤岛系统”。他希望团队伙伴们从熟手到能手,进而升级为“创新创造”的引领者和“解决方案”的实践者。

    “有一次,一位高中体育老师发现很多孩子都有脊柱侧弯的问题,我们一聊,发现正好可以用我们图像识别的技术做筛查。”吴文巍说,“原本是两个行业的人,但从各自领域出发,就会有新的突破。”

    在他看来,上海具备得天独厚的土壤:这里有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先进的产业集群、和一套岗位成才的体系。他说,上海众多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将凝聚起更多“有志向、懂科技、精专业、会创新、能实践”的新时代劳动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自己的脚

    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波涛汹涌,技术更迭令人目不暇接。许多人开始担心岗位被取代、技能被淘汰。劳模会担心自己被替代吗?吴文巍始终相信,离问题最近的人,才最不容易被替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技术产业工人最朴素、也最持久的价值。”

    作为一线成长起来的劳模工程师,吴文巍把自己的经验凝练为三句话:第一,信念不能丢;第二,技术要一流;第三,资源要盘活。他建议大家,时代在变,但责任不变,“国家所需,群众所盼”就是我们一线工人努力的方向。

    吴文巍不会把各类最新技术简单堆砌来做“盆景”,而是融合相互依存的技术生态培育出“森林”,他始终在向前走。技术怎么用得更实、实际效果怎样才能更好,年轻人如何能够更快超越——他愿意做那个先走一程的人。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给未来的回答。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