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梦琪 刘沐炎)暮色中的浏河湾小区,一队身着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楼宇间。43 岁的柱子(化名)手持巡查记录本,仔细检查着 167 号楼的消防设施:“应急灯正常,通道无杂物。”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社区安全治理的“精英力量”,两年前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精神障碍患者。这一蜕变,正是沿河社区 “沿河平安e站”项目的生动缩影。面对特殊群体治理难题,社区党委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为支点,创新推出“沿河平安e站”项目,组建“安全家园”志愿者救援队。
专业社工率先行动,联合荆门市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对柱子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生活需求进行全面评估,最终确定了以用药管理、居家安全保障、社交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服务方案。通过“三位一体”支持网络——1 名社工负责日常跟进和专业指导,1 名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伴、倾听需求,1 名邻里志愿者在生活上给予关注和反馈,帮助其重建社会连接。此外,社工和志愿者为柱子争取到了包含个人防护用品、急救药品在内的应急物资包,让他在家中就能应对突发状况。不仅如此,社工和志愿者链接荆门市益动社工、壹基金、东宝供电中心等资源方在柱子家里进行整理老旧电线,安装节能灯泡等方面的安全改造,从硬件上减少居家安全隐患。
从“精准帮扶”到“能力重构”,社区创新推出“安全家园”志愿者救援队。并动员地震局专家、红十字会培训师和蓝天应急救援队骨干等专业力量为志愿者们赋能,通过理论教学夯实知识基础,情景模拟强化应变能力,实战演练提升处置水平。在专业赋能下,受助者与其他社工、志愿者一起,建立“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响应机制。这一模式已惠及12名特殊群体成员,形成“居民自查 + 志愿巡查 + 专业协查”的立体化防护网络。如今,柱子累计参与安全巡查56次、服务超150小时,三次获评“积分之星”,从受助者成长为持证应急救援员。
通过“专业力量 + 志愿网络 + 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沿河社区实现三大转变:特殊群体从“风险点”变为“治理者”,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社区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控”。“沿河平安 e 站”不仅是安全防护网,更是社会治理的试验田,沿河社区用“专业温度”与“制度创新”,书写着老旧社区治理的“东宝答卷”。下一步,社区将推动“平安e站” 模式向周边社区辐射,让更多居民共享共治成果,让基层治理焕发无穷活力,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安心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