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滇东南群山环抱的云海风电场旁,一座座崭新的发电设备整齐排列——云南省第一批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中广核云南麻栗坡100兆瓦/200兆瓦时新型共享储能”项目在近日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创新采用“磷酸铁锂+全钒液流”混合储能方案,率先应用国际领先的构网型技术,是云南省第一个由发电企业投资采用构网型技术的试点项目,将进一步推动云南新型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构网型技术的推广,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虽然项目初始投资较传统跟网型技术较高,但采用该项技术后,不仅能实时感知电网状态并自主调节电压与频率,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电网抗冲击能力。”项目技术负责人沈鸣翔介绍道。41套混合储能单元经严格测试,充放电容量达标率超95%,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靠性。通过储能单元主动支撑电网惯量,显著提升区域电网对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的消纳能力,犹如为电网装上了“智能稳定器”。

作为云南省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共享储能”理念深度融入滇东南清洁能源走廊建设,通过精准选址云海风电场220千伏升压站旁,项目可共享现有电力送出通道,实现风光储协同运行。“这些储能舱就像巨型‘充电宝’,可灵活参与电网调峰调频,项目投运后年放电量约达6000万度,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85万吨,在为文山州电网新增200兆瓦时调节能力的同时,也将示范带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项目负责人刘金强指着正在运行的储能单元说道。
“我们不仅要建电站,更要建生态电站。”项目安质环工程师卢瑞君展示着植被恢复方案。项目采用全封闭降噪储能舱,施工全程应用生态排水、边坡复绿等绿色技术,确保储能单元与苍翠山体相映成趣。这个矗立在中越边境的新型储能枢纽,不仅将提升区域电网韧性,更通过共享储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下一步,中广核云南分公司将持续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巩固“磷酸铁锂+全钒液流”混合储能与构网型技术的应用成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深化“共享储能”理念实践,进一步优化风光储协同运行模式,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效率,带动更多相关产业在云南落地生根,推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 李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