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专家: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迫在眉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5:41:00    

    经济参考报记者 李保金

    近日,在第二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企业家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母机等前沿技术和产业方向展开研讨。与会人士认为,受产业需求驱动及技术水平提升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迫在眉睫,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助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协同发展。

    据悉,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包含机器人、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增材制造等。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超3.2万亿元。

    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为“工业母机”的数控机床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石,对生产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现实作业中,电机转动、表面摩擦等因素会导致数控机床温度升高,部件不均匀膨胀,进而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质量,急需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精密机床加工误差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补偿,对热误差和空间误差进行控制。”西安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梅雪松表示。

    “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同等硬件条件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稳定性和精确性上仍弱于同系列国外产品,机器人性能已走入‘软件决定’时代,国产工业机器人急需突破软件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算法,从而提升整机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

    当下,新能源汽车产品快速迭代,个性化需求不断被激活。“汽车整车生产线的形态将从流水生产向去流水生产转化,制造底层对智能装备(机器人化装备),特别是对具身智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阮兵认为,“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传统焊装生产线的自动化率已经达到95%以上,但在装配生产这种非定性指标的作业中,自动化生产率只有25%至30%,急需通过具身智能的广泛应用来推进精细装配和可重构制造的产生。

    我国是造船业大国,2024年我国造船业完工量达55.7%,意味着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造船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具有大物量、长周期的特性,比如一条1.5万箱集装箱船要用到的焊材高达700吨至800吨,涂装的物料也有60万升至70万升,对智能化建造生产、智能装配设备等需求强劲,以达到缩短制造周期,提升船舶质量和产能的目的。”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成顺表示。

    近年来,为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正与数字化技术加速融合。“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应该积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另外,也要积极提升中医医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将中医四诊、针灸、推拿等传统技术与人工智能辅助和多模态生物信息采集相结合,提升中医药创新转化和中医诊疗装备的研发水平,为传统中医药守正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磊表示。

    此外,业内专家称,消防、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矿山等高危场景,由于要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对特种机器人的需求也很大。

    多位企业界人士表示,企业的研发和生产一定要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同时,把发展的眼光从单一企业与行业的“局部最优解”,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寻求“全局最优解”,助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协同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神鞭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2号-25